每逢清明前后,安徽省和縣香泉鎮龍山村都會迎來“苗木招聘會”——來自周邊多個自然村的千余名村民,帶上毛巾、草帽、水壺,早早從家里出發趕到苗木基地,等待著苗木老板“面試”將他們領走。而這些苗木老板,大都來自南京浦口區湯泉街道。
湯泉是著名的“苗木之鄉”,隨著苗木產業擴大,湯泉的苗木大戶將眼光投向了緊鄰的安徽馬鞍山和滁州,不但扮靚了一座座荒山,更為當地提供了致富“樣本”和工作崗位,帶領更多的百姓走上小康路。
荒山披綠,2000畝苗木扮靚和縣龍山村
沿著浦烏路一直向西南方向行駛,進入002省道,導航便開始語音提示:您已進入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。進入001鄉道后,只見道路兩旁的農地里長滿了一排排整齊的雪松苗,熊明斌的苗木基地就坐落在此處——龍山村。
熊明斌是土生土長的湯泉人,但卻對龍山村有著特殊的感情,在他看來,這里不僅是奮斗事業的地方,更是自己的第二故鄉。
龍山村是和縣香泉鎮下屬行政村,下面還有小仵、大仵等30多個自然村,全村耕地面積9000多畝,林地面積1萬多畝。“你能想象出來嗎,一個村子面積超兩萬畝是什么概念,真的是地廣人稀。我剛來時很多土地都荒廢著,村民只種一些口糧,尤其林地,基本沒人打理,很多山頭都光禿禿的。”熊明斌回憶。
當地村民告訴記者,村里荒山很多,一旦遇到干燥天氣,整片山林的防火形勢就十分嚴峻,“也有村民提議大家種植經濟果林,但我們一沒技術,二沒銷售渠道,哪個敢干呢?還不如到縣城打工。”
2015年,熊明斌來到龍山村,流轉了約2000畝的山林種植苗木。經過一年多的拓荒,這片山頭上演了一出“變形記”。如今,走在山中,仿佛穿行于花卉苗木的長廊中,雪松、玉蘭、櫸樹、紅楓、紅葉石楠等幾十種苗木迎風搖曳,紅的綠的紫的,像彩色的地毯鋪展開去。
捧上“新飯碗”,老夫妻年收入10余萬元
今年56歲的喬德福身材瘦小、皮膚黝黑,一條洗得略發白的藏藍色毛巾搭在左肩上,剛挖樹回來的他坐在屋檐下休息,不時用毛巾擦拭鬢角的汗水。
作為龍山村本地人,喬德福和老伴的收入,在村民當中完全算得上是“佼佼者”。
而在2015年之前,喬德福夫妻倆的生活還過得緊巴巴。過去,喬德福的主要工作是伺弄家里的口糧地,夏季則天天晚上出門抓黃鱔補貼家用,每到夜晚,喬德福的老伴總是擔驚受怕,“就怕出點什么事,我一個人在家里根本睡不著,基本上都會等他回來才能去休息。”
隨著熊明斌的到來,喬德福將家里的十幾畝地租了出去,并在苗木基地找到了工作,他負責挖樹,老伴在食堂負責做飯,夫妻倆雙雙捧上了“新飯碗”。
記者了解到,挖樹一活雖然時干時停,但收入十分可觀,一年挖樹200余天,喬德福收入可達8萬余元,老伴在食堂一年收入2萬余元。“再加上租金,你想想,我們老兩口一年10多萬元呢,工作就在家門口,擱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喬德福一臉笑意地說。
產業轉型,周邊紛紛建起“綠色銀行”
存進綠色,收獲幸福。采訪過程中,記者發現,這樣的“綠色銀行”不僅存在于和縣,在滁州市南譙區烏衣鎮,苗木已然成為主導產業之一,不少當地人在湯泉苗木大戶的示范下也走上了這條致富路。
1999年,湯泉苗木大戶周仕涌受滁州市南譙區烏衣鎮政府邀請,在當地租下了300畝土地種植苗木,基地很快發展到2000余畝。當地不少村民在他的指導下,也開始“試水”種植苗木。
呂希民就是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村民。作為袁莊村老村長,2000年,呂希民通過整合、流轉等形式,承包了30畝土地種植苗木。“承包土地搞種植是頭一遭,心里沒底。”呂希民說,沒經驗是最大的“心病”,但很快周仕涌就給他吃了一顆“定心丸”,“從栽種到施肥,從排水到修剪,什么都教,還帶著我們一起銷售。”如此一來,呂希民就把家安在了山上,建起了“綠色銀行”,不僅將荒地全部激活,一年收入更高達20余萬元。
同步激活的還有同村及鄰村村民的致富熱情。鋤草、澆水、施肥、噴藥等維護管理都需要人手,苗木基地里固定員工有近30人,農忙時節,站在茫茫山林里,放眼望去,山頭上常常可見農戶干活的身影,山林間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。“務工務農兩不誤,錢袋子越來越鼓。”村民樂呵呵地說。
南報融媒體記者 魯舒婷 孫敬清 通訊員 趙靜 邢婕
記者手記
傳好“致富經”,種出“綠富美”
苗木,是浦口區湯泉街道的名片。湯泉因苗木而興,村民也因苗木發家致富。如今,越來越多的湯泉人走出去,將這本“致富經”傳到更多地方,讓更多人通過種苗木種出“綠富美”,讓更多人認識到廣闊山林大有可為。
近年來,隨著浦口區與和縣、南譙區等地深入推進一體化發展,湯泉苗木越來越深入地將這些區域緊密聯系在一起。這種跨界合作的背后,是眾多老百姓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。
走進浦口區湯泉街道,仿佛置身“綠色海洋”。 浦口區湯泉街道供圖
來源:南京日報